1、引言
步入21世纪,伴随监管力度的加大,财务报告舞弊案件愈加多的浮出水面。2000年郑百文案件余震未消,2001年银广夏风暴又将财务报告舞弊推向了高潮。随后几年相继又有宇通客车、丰乐种业、锌业股份、华源制药等上市公司走上了财务报告舞弊的审判台。有人觉得这类被揭露的舞弊企业只不过冰山的一角,上海国家会计学院财务舞弊研究中心院长马贤明教授指出,目前上市公司造假比以前愈加大胆、低劣,相对于以前偷偷摸摸的造假,目前是浮在水面上造假。所有这类现象都警示大家:财务报告舞弊带来的紧急后果已成为国内证券市场进步的绊脚石,也使得证券市场得以存在和进步的“公平、公正、公开”的基础遭到了质疑,损害了证券市场优化资源配置有哪些用途,妨碍了国内经济的进步。怎么样有效防范财务报告舞弊行为,防止财务报告舞弊行为的第三发生,是国内学术界、监管应该关注和解决的头等大事。那样什么原因影响财务报告舞弊行为的发生?怎么样通过公司内部治理的健全和外部监管力度的加大来对财务报告舞弊行为进行防范和监管?
针对上述问题,本文将以证监会的处罚通知为依据,具体剖析国内财务报告舞弊的近况。并探讨财务报告舞弊的内部影响原因和外部影响原因,从而找出防范和财务报告的有效手段。
2、财务报告舞弊概述
1.财务报告舞弊的定义
财务报告舞弊,主如果指管理当局通过违反法律法规的规定,故意编制和发布不真实的财务会计信息,有意识的采取各种方法歪曲企业某一特定时期的财务情况和某一期间的经营成就及现金流量状况,诱导投资者做出错误决策,从而达成自己利益最大化的违法行为。
2.财务报告舞弊的害处性
上市公司财务报告舞弊目前是一个常见存在的现象,他的害处性至少表目前:(1)侵犯公司股东及债权人的合法权益,使其蒙受巨大的经济损失。(2)错误的信息将误导决策者,从而致使有关决策机构决策出错,破坏资源的合理配置。(3)紧急误导证券投资者,破坏市场规则影响社会安定。(4)损害国家财经法律法规和会计规范的严肃性,扰乱社会经济秩序,破坏社会经济法制化进程。(5)助长个人贪污腐败行为的滋生,危及社会财富的公平分配。(6)妨碍社会进步节奏,致使社会信赖危机。
3、国内上市公司财务报告舞弊近况
1.财务报告舞弊的近况
虽然国内证券市场的打造只有短短的二十年,但上市公司财务舞弊现象却层出不穷。譬如:2005年ST达尔曼(西安达尔曼实业股份公司,600788)成为中国第一个因没办法披露按期报告而遭遇退市的上市公司。从上市到退市,在长达八年的时间里,达尔曼极尽造假之能事,从股市和银行骗取资金高达30多亿元,给投资者和债权人导致紧急损失。2005年5月17日,证监会公布了对达尔曼及有关职员的行政处罚决定书(证监罚字[2005]10号),指控达尔曼虚构销售收入,虚增收益,通过虚签建设施工合同、设施采购合同、不真实付款、虚增工程设施价格等方法虚增在建工程,重大信息(主要涉及公司对外担保、重大资产的抵押和质押、重大诉讼等事情)未披露或未准时披露。达尔曼退市了,但“达尔曼骗局”又陆续上演。
表1 2008-2009年证监会对财务舞弊企业的处罚决定
资料来源:中国证监会网站http://www.csrc.gov.cn
从中国证监会网站的行政处罚决定和市场禁入决定大家可以发现近几年来国内上市企业的财务舞弊行为日益紧急。主要有以下特征:
(1)大多数公司缺少有效的内部治理机制。从证监会处罚通知可以看出,绝大部分企业的董事长和高级管理者参与了舞弊行为,独立董事规范和监事会规范没发挥应有些用途。
(2)上市公司常见存在信息披露不完整和不准时的行为,蓄意遗漏意图明显。
2.财务报告舞弊的主要方法
通过前述对国内财务报告舞弊近况的表格总结剖析,发现上市公司进行舞弊方法主要有:
(1)使用不当的收入确认办法
国内企业会计准则规定,销售产品的收入应同时满足以下四个条件时才能确认:企业已经将产品所有权上的主要风险和报酬转移给购货方;企业既没保留一般与所有权相联系的继续管理权,也没对已售出的产品推行控制;与买卖有关的经济利益可以流入企业;有关的收入和本钱可以靠谱计量。但有的上市公司在收入确认的时间和金额上做文章,将不应在本期确认的收入提前到本期确认,或虚增确认的金额,以达到收益操纵的目的。经常见到的是上市公司自己或借助控股子公司按市场价销售给第三方,确认了销售收入,再由集团或另一关联公司从第三方手中购回,这种做法防止了在合并报表时集团内部买卖需要抵消的约束,确保了在合并报表中确认收入和收益,达到了操纵收入的目的。
(2)使用不当的借款成本核算办法
借款成本的资本化范围,在肯定条件下,可以由专门借款扩大到一般借款;而资本化的载体,也由固定资产,扩大到包含固定资产、需要相当长期才能达到可销售状况的存货、投资性房产和无形资产等。这一准则,为上市公司进行财务舞弊提供了空间。公司可能在一般借款的利息支出和符合资本化条件的资产上打主意。比如,企业如欲提高营业额,需要扩大利息资本化范围,则可以使用肯定的方法使专项借款以外的一般借款的利息支出符合计入资产的需要,其次,将已完工的固定资产长期作为在建工程核算,如此既延长了利息支出计入资产的时间,又降低了折旧的计提,从而达到操纵收益的目的。
(3)虚构销售业务
虚构销售业务是性质最为紧急也最很难审察的舞弊办法之一。上市公司一般从原始的销售合同开始就整套造假来虚构销售业务。比如,达尔曼每年都会拟定一些所谓的经营计划,然后组织有关部门和一些核心职员依据“指标”根据生产、销售的每个环节,制作完全不真实的材料入库单、生产进度报表和销售合同等,为了做到天衣无缝,有关销售发票、增值税发票的税款照章缴纳,如此的步骤使大家感觉企业的内部管理运作正常。单纯的从报表向总账、明细账、记账凭证、原始凭证追查审计的办法是非常难发现这种财务舞弊问题的。然而经证监会对达尔曼与控股子公司、主要子公司及达尔曼下属核算单位进行调查,发现达尔曼2002年年报虚构销售收入24,363.45万元,占当年销售收入77%,虚增收益9,550.55万元;2003年年报虚构销售收入16,258.21万元,占当年销售收入76%,虚增收益5,666.42万元。
(4)使用不当的折旧和摊销办法
《固定资产准则》第十九条规定:企业至少应当于每年年度终了,对固定资产的用法寿命、预计净残值和折旧办法进行复核。公司只须找到证据证明其固定资产使用年限等与原估计有差异,就能进行会计估计变更,对收益进行调整,来达到财务舞弊的目的。
在《无形资产》准则中,对无形资产的摊销不再仅局限于直线法,且对摊销年限不再作具体规定。因此,企业或许会通过降低摊销年限和加速摊销来提升企业的营业额,或者以相反的手法来减少营业额,达到财务舞弊的目的。另外,根据新准则的规定,企业内部研究开发项目的支出,应当区别研究阶段支出与开发阶段支出。但对于两个阶段的界定,公司拥有较大的自主权,这就为公司进行舞弊创造了条件。
(5)借助关联方买卖进行财务舞弊
关联方买卖是通过貌似合法的方法将收益注入,亏损移出上市公司,从而达到虚增收益的目的。现在,上市公司通过关联买卖进行财务舞弊的方法主要有:
①转嫁成本负担
上市公司一般以各种接口将管理成本、财务成本、销售成本等转嫁给关联企业虚增收益。如上市公司与关联公司共有一个推广互联网,在广告成本的分摊上,上市公司就会尽可能不承担或者少承担有关成本,以达到降低本钱的目的。
②出售资产
亏损上市公司为了扭亏,可以从关联方企业底价购入土地用权等房产资产,然后再借助价值重估增值的方法增加收益。
③股权投资和出售
一些上市公司,尤其是一些ST公司常沉迷股权投资和股权出售,通过出售股权既能够丢掉包袱又可以产生投资收益。
④关联购销业务
上市公司为了虚增业务量,以低于市场价格向关联企业购买原材料、同意劳务或以高于市场价格销售商品、提供劳务给关联企业,以增加当期收入。达尔曼1997~2000年度主要通过与大股东翠宝集团及下属子公司之间的关联买卖虚构营业额,2000年仅向翠宝集团的关联销售就占到了当年销售总额的42.4%。
(6)虚拟资产挂账
资产是指可以带来将来经济利益的经济资源。但因为会计中常见用权责发生制核算损益,因此,有的上市公司将一些己经实质发生的成本作为待摊成本、待处置资产损失等项目列入资产方。而这类项目严格地说是不可以够为企业带来将来经济利益的,不是企业真实的资产,只不过一种虚拟资产。这种虚拟资产的存在,为企业财务舞弊提供了一个成本和损失的“蓄水池”。企业可以通过递延摊销, 少摊销或不摊销已经发生的成本和损失从而增加收益, 即通过增加不好的资产来虚增收益。
(7)掩饰买卖或事实,对于重大事情隐瞒或不准时披露
掩饰买卖或事实包含借助会计报表项目进行掩饰和在表外披露中掩饰。对于重大事情的准时披露是保证财务信息有用性的首要条件。不少上市公司由于对重大事情不披露或者不准时披露而被处罚或者公开谴责。如天目药业09年2月就因未根据规定披露信息被证监会处罚。
4、国内上市公司财务报告舞弊的动因剖析
1.财务报告舞弊的内部动因
(1)信息不对称
信息不对称是指买卖中一方持有与买卖行为有关的信息而另一方不知情,而且不知情的一方对他方的信息因为验证本钱昂贵而在经济上不现实。因为所有权和经营权离别,代理人以公司法定代表人的身份自主地对公司资产进行运作,代理人成了企业的“内部人”;而公司资产的所有者则已没任何权利与其所投入企业的资产发生实质联系,成了“外部人”。委托人与代理人之间因而不可防止地存在着信息不对称状况,因为他们的利益目的也不相同,经营者可能制造不真实的会计信息,来欺骗所有者,从而获得自己的最大利益。由于经营者学会着公司很多的会计信息,投资者的信息源于经营者的披露和报告,这就导致了投资者不可以准时、充分地学会企业经营活动的信息,从而不可以准确地判断经营者的行为。可以觉得,在经营者存在舞弊动机的状况下,信息不对称为其提供了机会与空间。经营者凭着自己对企业的管理权威,在有关信息占有及公布上享有优势,致使财务报告舞弊成为现实。
(2)公司治理结构不健全
公司治理结构本质上就是指在公司法人财产的委托―代理规范的框架下,规范不同治理机关之间责、权、利关系的一种规范安排。目前,国内上市企业的治理结构还非常不健全,存在很多问题,这为上市公司进行财务报告舞弊提供了契机。这主要表目前以下几个方面:
①股权结构不合理
国内上市公司常见存在着股权结构不适当的状况,这是出目前舞弊者面前的“机会”。国内证券市场上有很多上市公司是由国有企业转变而来的国有股和法人股在上市公司中占较大的比重。在这种股权结构下,总是是国有股处于控股地位,大股东在股东大会上占绝对优势,董事会完全由大股东决定,并为大股东服务。他们凭着表决权优势影响股东大会的决议,通过选举董事会、监事会的“自己人”来决定董事会的运作,进而安排经理的选聘,为财务舞弊提供了必要的条件。他们大概借助手中的权力,不择方法的追求自己利益。其结果就会把股东大会由一个民主决策的场合演变成大股东达成自己利益的工具。
②监事会功能弱化,很难发挥应有些用途
在公司治理结构的规范安排中,监事会是对董事和经理层进行监控的主要力量。在国内上市公司中,监事会成员主要由股东代表和职工代表构成,股东代表绝大多数是大股东派出的,职工代表则因为行政职务上的关系,总是受制于董事会。在这种状况下,监事会的实质监督工作虚化。
③独立董事有哪些用途还未得到有效发挥
中国证监会需要上市公司董事会成员中应当有三分之一以上为独立董事,其中应当至少有一名会计专业人士。独立董事是指在经济利益上、人事关系上独立于上市公司、上市公司营运管理者、上市企业的控股股东以外的外部董事。独立董事规范可以降低上市企业的财务报告舞弊,在健全公司治理结构、提升会计信息水平方面起到要紧用途。然而,在2002年上海上市公司董事会秘书协会和上海金信证券研究所所做的《近况调查:独立董事如何了?》调查中,近9成的独立董事提名基本由大股东或高层管理职员所包揽,其中55%的独立董事是由大股东推荐给股东大会讨论的,另有27%的独立董事由高层管理职员推荐,其他股东推荐的独立董事极少。由于董事会的组成职员是由股东大会选举产生的,大股东在操纵了股东大会后,可以随便的借助我们的股权优势,将我们的职员安排到董事会里,而外部独立董事的选聘又非常难摆脱大股东和内部人的影响,董事会成员独立性依旧不强,董事会监督机制基本失灵。
2.财务报告舞弊的外部动因
(1)政策的诱导
依据《公司法》157条规定:上市公司假如“近期三年连续亏损”,将由国务院证券监督管理部门决定中止其股票上市:“上市公司若有上述情形且在限时内未能消除,不拥有上市要求有哪些的,由国务院证券监督部门决定其股票终止上市”。因为上市公司上市很困难,假如被“摘牌”,不只失去向社会集资的资格,而且会损害股东、债权银行和地方政府的利益。因此,亏损上市企业的管理层面临着多方重压:第一,亏损公司管理层存在被解除职位的可能;第二,假如上市公司连续三年亏损,则存在被摘牌的风险。在这样的情况下,亏损上市企业的管理层总是铤而走险,在2006年4月暴出财务丑闻的华源制药就是一个非常不错的例子(该企业在2001-2004年期间共计虚增收益1.57亿元)。
(2)审计的独立性不足
“独立性是社会审计的灵魂,也是审计的一个要紧特点,离开了独立性,社会审计的鉴别功能将一文不值,并大概使上市企业的舞弊行为更具欺骗性。”注册会计师担负着过滤会计信息风险、确保会计信息水平、减少会计信息辨别本钱的重任被誉为“经济警察”。但从国内当前情况来看,审计职员的独立性不足。
在国内股份公司中,股东大会、董事会、经理职员三者之间的制衡机制名存实亡,公司内部法人治理结构失效,董事与经理职员总是同属“内部人”。在此状况下,会计师事务所的聘用事实上由“内部人”决定,股东大会的批准只不过一种形式,也就是说,“内部人”委托事务所审察自己,这无疑会使审计职员的独立性遭到削弱。
另外,会计事务所的规模偏小致使其在业务和经济上对顾客的依靠。有资料显示,国内前十家会计师事务所的市场占有率一直处于30%左右,而在美国,四大会计师事务所的市场占有率高达95%以上。在国内事务所规模小,市场集中度低的市场结构下,对每家事务所而言,争取新顾客保住老顾客,已成为“安身立命”之本,其对顾客的经济依靠性是不言而喻的。事务所之间的恶性价格角逐已经致使审计师与顾客之间形成不正当的利益关系,以“低独立性”来换取顾客的行为数见不鲜,这对审计独立性导致了紧急的损害。
5、防范财务报告舞弊的手段
通过前文剖析,大家了解财务舞弊产生是什么原因多方面的:获得上市资格、防止被摘牌等动机是财务舞弊产生的土壤,而信息不对称、公司治理结构不健全、内外监管不到位等则为财务舞弊的产生提供了机会。因此,财务舞弊行为的防范也要多种方法并用,才能达到目的。
1.健全公司治理结构
中国的很多上市公司治理结构有着与生俱来的缺点,国有股“一股独大”长期困扰着中国股市。大家需要立足于本国国情,借鉴国际惯例,健全公司治理模式。
(1)优化股权结构,减少大股东内部人控制规范
从国内证券市场状况来看,股东利益受损的主要来源之一是公司股权不合理,大股东或内部人可以通过信息欺诈牺牲或剥削外部小股东获得自己利益。因此,应改变股权过度集中的状况,减持国有股,加大对中小投资者权益的保护,可以保证信息披露的水平。但考虑到市场容量和实质操作的困难程度,国内上市公司中大股东“一股独大”的情况在短期内不可能非常快就得以解决,即便在股权分置改革完成后,大股东问题仍会存在。为此需要采取有效的手段控制大股东权力行使,防止出现通过财务报告舞弊而牟利的现象发生。
(2)健全独立董事的选聘机制
独立董事的聘任包含两个方面,一是由哪个聘任独立董事;二是聘任哪种人担任独立董事。现在国内上市公司独立董事的提名基本上由控股股东控制。可以对控股股东的提名权做适合的限制,下放肯定的权利于2、三大股东,联合其他中小股东提名少量的独立董事,通过股东之间的博弈选出合适的独立董事。除此之外,国内上市公司独立董事业务素质不高,也成了一个不争的事实。上市公司应该欢迎具备丰富营运管理实践经验的独立董事进入公司,防止“亲情董事”、“关系董事”。同时,独立董事自己也要拥有好的职业道德,承担应具备的责任。
(3)加大监事会建设
在公司治理结构中,监事会具备监督企业财务和董事、经理行为的职权,在维护出资人权益方面具备要紧用途。但因为在国内上市公司打造现代企业规范总是是通过行政强制的方法进行,打造时间短,这就导致了监事会总是流于形式,在企业的治理结构中只起到摆设有哪些用途,并没在企业的治理结构中发挥应有些用途,为此要进一步健全监事会规范:
第一,明确监事会职能,赋予监事会更大的权利。
第二,需要保证监事会在实质上和形式上的独立性,监事会应真的由股东大会选出,对股东大会负责,其经济利益应当由股东大会决定,而不应当由其监督的董事会或管理层控制。监事会应注意吸收银行、国家审计机关、中小股东代表、公司普通职员参加,内部人的比率不应过高。
第三,监事会成员需要拥有必要的会计和法律专业常识,并应按期参加各类有关培训。
2.健全有关政策
(1)修改股票中止上市和终止上市要求有哪些
依据现行《公司法》规定,假如上市公司连续三年出现亏损,公司将被处以中止股票上市。这使得一些上市公司通过财务报告舞弊来逃避退市惩罚。为解决这种问题,就需要对规定作相应修改。建议可从以下几个方面予以健全:第一,可考虑将常常性损益作为主要的考核指标;第二,增加经营现金流量为负值这一指标;第三,增加非会计参数,譬如可以增加公司生产经营活动是不是已处于紧急的非正常状况,是不是有多次违法违规行为,是不是紧急资不抵债,是不是不再具备投资价值等非会计参数。通过修改有关政策,以缓解ST公司财务报告舞弊动机。
(2)加强对舞弊企业的处罚力度
企业的会计行为是受自己利益和外部环境约束的综合结果。通常来讲,假如违规的会计行为没遭到紧急处罚,那样公司会倾向于选择违规行为,由于如此做会使自己获利。所以,要加强政府的监管力度,对于违反法律法规的财务报告舞弊行为要加强惩罚力度,使舞弊者在法规面前望而却步。
3.提升注册会计师审计水平
(1)维持注册会计师的独立性。独立性是社会审计的灵魂,离开了独立性,审计水平只能是一种奢谈。有必要将同一会计师事务所审计、咨询业务应当分开由不一样的会计师事务承担,这才能真的从源头上保证审计的独立性。由于假如会计师事务所仅提供咨询服务又提供审计服务,则其独立性比较容易值得怀疑。
(2)进一步优化审计市场。针对现在审计市场事务所规模小,数目多,导致审计市场恶性角逐的局面,一方面要提升市场准入的门槛其次鼓励会计师事务所兼并重组,提升事务所的规模,从而净化执业环境,提升执业水平。